《可上九天攬月》亮相圖片展。 受訪者供圖
深圳新聞網2025年8月28日訊(深圳特區(qū)報記者 鄭銘)1995年6月3日,深圳地王大廈封頂儀式上,深圳特區(qū)報攝影記者許光明冒著生命危險,在380多米的高空,捕捉了中國建筑史上的驚人一刻。這張名為《可上九天攬月》的照片,不僅成就了新聞攝影的傳奇,更定格了一個時代的重要瞬間。
這張照片8月26日在“賡續(xù)特區(qū)精神 銳意改革開放”深圳經濟特區(qū)建立45周年主題圖片展亮相,又一次震撼了現場觀眾。記者日前采訪了《可上九天攬月》的拍攝者許光明,聽他講述照片后面的感人故事。
在深圳高速發(fā)展的過程中,摩天大樓等地標建筑是城市巨變的象征和代表。20世紀90年代,在羅湖區(qū)蔡屋圍,深圳聳立起一座標志性建筑——深圳地王大廈。地王大廈設計高度383.95米,共69層,是當時亞洲第一高樓。
許光明是深圳首批新聞工作者,1982年初,他加入剛剛創(chuàng)刊的《深圳特區(qū)報》。當地王大廈舉行封頂儀式時,許光明已經提前與施工單位多次溝通。施工單位特別提醒他:安裝頂部塔桿在封頂儀式最后,不要錯過這一關鍵節(jié)點。
然而,拍攝過程充滿曲折。“要從俯視角度拍攝塔桿吊裝的畫面,就必須站在比塔桿更高的位置。”為了找到最佳的拍攝角度,拍攝到最佳圖片,許光明克服心理障礙,乘坐吊機到達大廈頂部平臺,再徒手攀爬登上距離地面380多米的吊機頂端。他回憶:“安裝塔桿的吊機在空中不斷地搖晃,擺動幅度很大,風吹得鐵架不斷發(fā)出哐當響聲。”
除了要克服心理障礙,還得集中精神,排除干擾,緊盯安裝工人的一舉一動?!爱敃r,在高空作業(yè)的工人們正在聚精會神地進行安裝工作。突然,一個工人抬起頭,仰面與頭頂的吊車司機呼應。”許光明抓住這轉瞬即逝的機會,連續(xù)按下幾次快門。工人的精神狀態(tài)、城市的背景、大廈的框架……一下子全都有了。許光明為這張照片取名《可上九天攬月》。這張照片采用對角線構圖,增強了畫面的動感,表現出深圳建設者一往無前、上天攬月的大無畏精神。
《可上九天攬月》刊發(fā)在第二天的《深圳特區(qū)報》頭版,獲得了許光明同事和攝影同行的一致好評,并引起轟動。這幅作品先后獲得1995年度廣東省新聞攝影一等獎、廣東省第16屆藝術攝影金獎、深圳市新聞攝影一等獎以及第15屆全國優(yōu)秀新聞攝影作品銀獎,也吸引了大批有志青年來深圳創(chuàng)業(yè)闖蕩。
“通過這張照片,一個可上九天攬月、充滿激情夢想的城市形象躍然而生。如果說之前我對深圳的印象是模糊的、抽象的,這幅圖片使得深圳成為生動的、具體的,之前是飄渺而遙不可及,現在是靈動而可感知?!?995年在武漢上大學二年級的張梧峰看到這張照片后,更堅定了自己來深圳工作的決心。
“這么多年過去了,當年拍攝的每一個細節(jié)依然清晰地印在我的腦海里,仿佛就在昨天?!痹谠S光明看來,雖然地王大廈不再是深圳最高建筑,但它的歷史地位無法被取代,自己也親眼見證了深圳從一個邊陲小鎮(zhèn)崛起為國際化大都市的輝煌歷程。